疫情期间害怕感染不敢去医院 七旬老人在家强忍腿痛半个月差点截肢
2020-2月-26 周三 10:53 +0800商报讯(记者陈敏娜通讯员张颖颖)“在家熬了半个月,差点失去一只脚,还好最后听话来了医院,保住了脚。”70岁的章大伯正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管外科病房收拾东西,准备出院。
前来查房的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方欣再一次叮嘱:回家后该吃的药不能停,有不舒服的情况一定要及时来医院,以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。
事实上,这段时间以来方欣已做了不下10台动脉血栓和栓塞手术,仅昨天一天,他收了5个急诊,4个血栓和栓塞患者。而像章大伯这样的,算是其中最为严重的情况之一了。
腿脚疼痛不敢去医院,在家忍了半个月
章大伯是北方人,前年这段时间一直住在杭州女儿家中。他有高血压史,日常服用的药物中有阿司匹林。
春节前夕,章大伯隐隐觉得自己右下肢有发麻和疼痛的感觉。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,让他不敢到医院就诊,怕自己一个不慎就被会感染。
于是,他在家一直忍着疼痛,硬生生在家熬了半个多月。直到2月中旬,实在忍不了疼的他在女儿的劝服下,答应到医院看一看。
“当时送进来时,患者明显脸色不好,自述右腿发麻疼痛,基本上整个右腿都是青紫无血色,体表温度比较低。”方欣回忆道,接诊后立即安排章大伯做了双下肢CTA检查,结果显示他的右下肢从髂动脉到膝下动脉全闭塞,再下面的动脉血管直至脚趾末端血管,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栓塞。
鉴于张大伯下肢动脉血管远端和近端都存在严重栓塞,故而方欣第一时间便为其安排了急诊动脉取栓手术,恢复下肢血供。
“从栓塞的严重程度来看,最坏的情况是截肢。”方欣介绍,当天手术时长达两小时(常规可在一小时内完成),章大伯腿上的血栓已取尽,只是脚上末端血管的血栓不得不依靠药物来化解末梢残余血栓。不过整个治疗非常顺利,章大伯保住了右脚,可出院回家休养。
高栓塞风险的房颤患者尤其要重视抗凝治疗
分析这段时间的动脉血栓和栓塞患者,方欣认为,没有规则服药是发病原因,就诊时间晚则是他们的特点。
“我们在询问就诊患者的服药情况时发现,很多患者患有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,有几个比较普遍的特征:第一,患有心脑血管方面的基础疾病,并没有规律服药。”方欣指出,当中不少患者按照医嘱是需要服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,但因为疫情关系,家中药物吃完后并没有再配,有的也仅仅只是服用阿司匹林,但这也意味着抗凝治疗的不到位甚至是缺失,其后果严重可致命。尤其是房颤患者,像章大伯就是入院后查出有房颤情况,但他本人并不了解,也谈不上抗凝治疗。
另一方面,有些患者出现明显动脉血栓和栓塞症状后,也没有第一时间就医。因为害怕到医院会被感染,他们就诊时间往往会在发病1到2天后再到医院就诊。
“按照病程进展,从发麻发冷、间歇性跛行,到缺血性疼痛,最终会出现下肢远端发黑坏死。”方欣强调,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,要做好自我管理,遵医嘱规律服药,不能擅自改变,同时,日常要注意清淡饮食规律生活,戒烟限酒。
医院的院感防控很严格,该去医院时也必须去
疫情让很多人只能宅在家里,极少出门,有些慢性病患者家中的药吃完了也不去配药,甚至有的人生病了也不敢去医院。
事实上,在方便配药这件事情上,市卫健委、市医疗保障局等相关部门已做了多项举措,比如杭州医保在1月27日率先放开长处方服务。在原慢病长处方的基础上,扩大人群范围、取消疾病限制、适当延长配药周期,疫情期间的长期处方服务不限签约人员。相关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可在保证医疗安全的情况下,为确因疾病需要的慢性病患者开具不超过12周的药品。
同时,杭州市互联网诊疗平台也已上线,我市签约居民主城区范围的签约居民可在家完成在线咨询、慢病复诊、慢病续方服务及医保费用在线结算,相关药品通过杭州市智慧云药房的第三方配送单位配送上门。
“很多人担心,疫情期间去医院看病会不会感染,需要指出的是,疫情期间医院全面加强院感防控,发热患者有专门的就诊通道和区域。医院也扩大消杀区域,尤其是电梯、电梯扶手、候诊座椅等公共场所,更是加强消杀频次,也确保诊疗环境安全。”方欣表示,出现身体不适时,该去医院的时候一定要去,自身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,按照医院的相关规定和就诊秩序,去医院就诊并没有那么可怕。
Comments
Comments are closed.